http://club.pchome.net/thread_1_281_5757962___493543.html作者谷正文
在台湾的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台湾军事情报局(前身为军统)的退役少将谷正文生前的回忆录摘编。谷正文年轻时就读北大,后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参加左翼学生运动,一度担任中共北平学生运动委员会的书记,后来又到林彪的八路军第115师担任政治宣传大队(类似文工团)的大队长,被国民党俘获后,转投军统,至1949年前夕担任军统保密局北平工作站特情组组长(上校),赴台后,转任军统保密局第二处特情组组长(上校),在毛人凤的指挥下,专责“反间谍”。 这篇回忆录,由谷口述,由几名专职文字整理人员记录、整理和润色后发表。
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,文章中的倾向很明显,不过,为保持文章原貌,仅对于部分文字按国内习惯做适当修改外,其余转载时一仍其就,对于喜欢看《潜伏》、《风声》等谍战小说、影视作品的人来说,这也算一份难得的历史素材。当然其中与本地不同的立场与倾向,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批判鉴别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五月的风,夹带着黄浦江的潮涩气味,吹进了上海的街巷。
上海变成一处荒凉的城墟,几乎所有商店都关了门。有办法的人,早在四月二十日解放军渡江之后,便纷纷渡海逃亡了;没办法的人,只能紧闭门户,躲在晦暗闷热的屋内,望向窗扉缝隙透射进来的微光。
五月十六日,毛人凤来找我谈话,他明白指出,解放军渡江迄今已近一个月了,上海苦撑了二十多日,近日内即将弃守。
蒋介石下野,毛人凤忽然成为他身边最宠信的人。当蒋介石由奉化亲抵上海指挥军队时,毛人凤更是时刻随侍在侧,非常忙碌。因此,他的谈话非常简短,并且有几分专断的味道。
「局势这样乱,我只能告诉你要撤,却不能妥善照顾你们的行动细节。」说着,毛人凤吩咐随从扛了好几个麻袋进来,里面装满全新的银圆券,大概有五、六十亿元。当时最没有价值的东西,就是这些每张面额高达五十万的银圆券,往往几个人吃一餐饭,就得用上一麻袋的钱。有时候,饭馆甚至只收金条,就算有再多的钱,也派不上用场。毛人凤当然也很清楚这种情形,他给我们银圆券,与其说是协助我们撤退,倒不如说那是一个上司忙碌中仍不忘关怀部属的一种表现。
他在离去前,语带玄机地交代我说:「如果你觉得银圆券没用处,就善用你们的枪弹吧!」
这一次,由我负责带领逃亡的人,包括年初从北平南下的九十余人、保密局上海稽察处干员及其家眷共两百余人,因此,我们需要一艘大船。但黄浦江面的船影变少了,而且都是些小船。
正当我与李汉一坐在江岸码头石栏上发愁之际,一艘现代化(在当时而言)的大型渔船从东面海口缓缓驶近。它在水面悠然行进,似乎并不理会上海的战事。当它靠得更近时,我清楚地看出船身上的几个英文字——洛杉矶号远洋渔船。原来,它是美国援华计画中所赠送的一艘设备新颖的渔船。不幸当它辛辛苦苦横越太平洋,初抵上海,就被我们看上了。
「真是一艘好船。」李汉一以赞赏的语气侧着脸对我说。
「是呀,这些好心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强盗横行……。」
当天晚上,我带领一百多名干员,每人携带卡宾、左轮各一把强行登上泊于深水码头边的洛杉矶号。出面交涉的美籍船长,是一名满脸落腮胡的棕发大汉,大约五十多岁,即使面对我们的武器和蛮横的态度,他仍洒脱地叼着烟斗,不卑不亢地与我们交涉。
「看你们行动起来很有纪律,绝对不是普通的强盗。」他说话时脸上总保持自在的笑容。
「你说得对,我们不是强盗,我们是国民党的情报人员,但是,今天晚上我们非常需要这艘船。」在当时,我的英语能力还不足以与美国人交谈,这些话只能由上海稽察处一名略通英语的干员代为转达。
「你们既然是国民党,这艘洛杉矶号就交给你们好了,只是,你们应该填写一张单据给我,好让我上了岸,能够找到你们的政府补办交接手续。」
「我来写。」说着,我拿出笔来,在船长交给我的一张英文表格上写着:兹因任务需要,接收美国援华渔船洛杉矶号一艘,国防部保密局北平站上校特勤组长谷正文,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二十一时于上海黄浦江深水码头。
于是,我们拥有了洛杉矶号和冰藏在冷冻库里的大螃蟹。
看见这一箱一箱的鲜肥美食,一名上海稽查处的干员不禁兴奋地叫着:「很久没有尝到海鲜的滋味了,这回,一定要吃个过瘾!」
「总不能老是吃螃蟹吧!」我说,然后派命这名上海老饕:「毛局长要我们在江上待命,因此,我们需要充分的粮食,找来半个月两百人分白米的这件任务就交给你来办。」
他听着,搔搔平短的头发,默默地下船去执行他的任务。当然,征取白米、食油和燃料,也只能依靠卡宾枪和左轮。
依照毛人凤的指示,我们把船暂泊在黄浦江心待命。这时,我看见刘金梅静**在装满银圆券的大麻袋上,表情十分机警。
「都逃难了,还像个守财奴的样子。」我走到他的跟前,故意调侃他。
「这里有几十亿银圆哩!」
「到了台湾,恐怕只是一堆废纸。」
刘金梅听了,若有所思,没有搭腔。
「来吧!」我说:「何不趁着这个机会,做一件潇洒的事。」
「什么事呢?」刘金梅不解地问。
我没有回答,径自将麻袋打开,拿出一叠银圆券,奋力将它掷向空中。银圆券散开后,一张一张地,在空中轻盈飘荡,然后洒落在江面上。
刘金梅会意地笑了,他也跟着我,把一叠一叠的银圆券掷向空中。这时,几名好事的组员也走过来帮忙,顷刻间,空中、水面都飘满了纸钞,那景致很壮观、很优美,但也弥漫着一股令人感伤的气氛。
五月二十一日,船上的电报终于收到毛人凤下达转进台湾的命令。
别了,上海,别了,中国。
我站在舷上,回望着逐渐渺远的上海市景和它的倒影。由于行船的速度远较飞机缓慢,容易使人深深沉陷在告别家园的复杂情绪之中。当出海的汽笛响起,许多人竟不禁默默地落下两行眼泪。
抵台首度掌握肃谍契机
第三天早上十点钟,洛杉矶号缓缓驶入基隆港。泊定后,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三艘小贩的舟子,像赛舟一般向我们争先划来。
「香蕉!」
「凤梨!」
这几个小贩头戴竹笠,吆喝起来劲道十足,在这次难民潮中,他们大概发了一点小财。
若是台湾又被攻陷,这一点小钱又有什么用?想着,脑海里不禁涌现那漂满五十亿银圆券的黄浦江面的景象,这时我笑了。到了三十八岁,我想,因感觉人生无常而微微一笑,算得上是一种正常的反应。
登岸后,走入紧临码头的基隆市区,我感觉已经很久很久不曾呼吸到这种毫无战火味道的空气了。我开着随船运来的一辆美制吉普车,以漫游的心情驶向台北,沿途,两面矮丘绵亘,路上车辆稀少,闷热的六月山风从挡风玻璃的大破洞吹袭在我身上(这辆吉普车是逃难前两天在上海街上找来的,挡风玻璃虽然被打破了一个大洞,但引擎性能还算良好),我这个北方人一时不能适应,除了头脑觉得昏昏沉沉之外,全身更是汗水淋漓。
不过夏天虽热,算一算,至今我也在台湾度过四十四个夏天了。
抵达台北火车站时,其他搭火车的组员、家眷已经在站前广场等候许久。我们在西门町共包租了中台、山叶两家旅社,才勉强挤下两百多人。
第一夜,由于闷热和拥挤,大部分的人都失眠了。
第二天早上,保密局台湾站站长林顶立出现在我的房门外。
「谷组长,久仰了。」他说:「我听白世维(原任北平市警局副局长,当时则担任高雄市警察局长)提起过,抓间谍属你最有办法。」然后,他又不着边际地胡乱寒暄起来,他的话很多,但大抵流于虚夸。
由于过盛的热情、交浅言深和言辞虚夸的态度,这一位将来在肃清间谍的工作上可能关系密切的新同僚,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当失败。
林顶立住在西门町成都路、康定路口,他的家看来活像一艘军舰。据说,这栋造型奇特的建筑,原是日据时代海军情报部官舍。至于林顶立如何成为这栋房子的主人,我并不清楚。
第二天,我依约抵达林顶立家中,一进门,客厅里已经满满一桌子酒菜等在那儿了。这个人讲话夸张,连桌上的酒菜也显得过于排场,不过才两个人(我和林顶立两人用餐),桌上却摆了十几道菜肴。
林顶立的肚子并不大,不过,他喝酒却很海量,看他面不改色地往肚子里灌酒,我真怀疑那么多酒精和水分,到底装在他身体的哪个部位?总之,开席不到三十分钟,他已经喝了三瓶特级清酒。
对于爱吹牛皮的人,酒精最能助兴,所以,此时林顶立的嘴巴。就像连珠炮一样,停不下来。这一顿饭,绕着生蚵与男人性能力的话题上吃了三个多钟头。最后,我觉得再这么瞎扯下去,恐怕到天亮也谈不出什么正经事,因此,我不得不在他眉飞色舞的时候,扫兴地把他的话题截断。
「台湾站目前有什么肃清间谍的计画没有?」
林顶立听我突然这么问,两只瞪大的眼睛好像触了电一般木木地凝视着我,许久,才恢复先前的灵活,然后,他以笃定的口吻说:「彭副司令(即彭孟缉,时任台湾保安司令部副司令)认为台湾没有共产党,我的看法和他一样。」
就这么一句话,便答得我心灰意冷,我顿时觉悟到,将来在台的肃谍任务,只能靠自己了。于是趁着林顶立打了一个哈欠,我赶紧抓住机会说:「感谢林站长的招待,我看你也累了,早点休息吧!」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告辞的情形,我想,以落荒而逃来形容那种狼狈样,一点也不夸张。
翌日起,林顶立便带着我,从基隆一路往南拜会到屏东。
高雄站站长黄昭明,他早期曾是毛泽东担任农民讲习所所长时代的学生。依我日后共事的经验,我觉得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组负责人如桃园的黄朝君、台中的林文凯来得干练一些。
我私底下曾大略分析过,黄昭明日后在协助我肃谍的任务上表现之所以较其他人出色,除了他本身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之外,他的人际关系和他的知人善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。
1949年7月,毛人凤随同蒋介石前往重庆视察,这是蒋介石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土地。一个星期后,他们冒着解放军猛烈的炮火,搭机飞返台北。
「西南也保不住了。」毛人凤返回台北第二天,到西宁北路特勤组办公室来找我,他一脸忧戚地说:「大好河山,如今只剩台湾一隅……。」
然后,他以国民党情报单位最高负责人的身分,约略分析国共情报斗争的胜负优劣,他说:「自戴先生(指戴笠)遇难之后,除了在北平一地破了几个大案之外,其他地方,对付共产党间谍,全都一筹莫展。你对付共产党最有经验,因而,台湾能否保得住,除了依赖海峡屏障外,肃谍的工作也很重要,你要负的责任很大。」
毛人凤如此抬举,使我不知如何搭腔。
不过,我认为,毛人凤的话,确有几分道理。依我初抵台湾时陪同林顶立拜会全省各组的经验看来,如果不能由我主导肃谍工作,光靠请客吃饭上酒家这种土方法,日后的肃谍工作终归还是要失败的。因此,听了毛人凤的勉励,我的脸上并未展露出他所预期的喜色。
「你对我的话有什么意见就直说,如果说得有道理,我会支持你。」
「毛局长的分析,大体上是很有道理。」我说:「可是,我恐怕负不了这个责任。」
「你不想负责任吗?难道气馁了?」
「不是不想,我是不会气馁的,只是,我不敢苟同局内大部分同僚的做事方法,正如以前在大陆上不敢苟同许多其他同僚的做事方法一样。」
「那么,你的意思呢?」
「如果,无法改变局内同僚的做事态度,肃谍工作恐怕就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,既然知道会失败,倒不如就此撒手,何必再做无谓的挣扎。」
「你原本并非是个消沉的人吧?」
「我不是消沉,只是接受现实。反过来说,其实要守住台湾,比守住大陆简单多了,如果你愿意支持我主导肃谍工作,我想我有把握抓到大部分间谍,并使那些没有抓到的间谍起不了作用。」
毛人凤若有所思地点头,然后淡淡地说:「我知道你的意思,我会考虑。」
十天后,毛人凤突然匆匆忙忙赶到我的办公室,那时,因为我到基隆河圆山中山桥下垂钓,并未交代行踪,以至让毛人凤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地等了一个多小时。当我于中午十二点多回到办公室时,毛人凤又急又气,劈头训斥我说:「再晚一个小时回来,就要被枪毙了。」
「怎么回事?」
「你去哪里?也不留个话,差点误事了。」
「什么事这样紧急呢?」
毛人凤说:「总裁(指:蒋介石,当时因仍未正式复行视事,故以国民党总裁头街称呼)非常震怒,找我们开会。」
「什么时候?」
「下午一点。」
原来,迁台之前,台湾岛内的肃谍工作主要由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彭孟缉负责,1949年初蒋介石曾召见彭孟缉,询问有关共产党间谍在台活动情形。
「共产党在台湾的活动不成气候。」彭孟缉笃定地说。
可是,到了七月中旬,有人把一份共产党的宣传刊物《光明报》呈交给台湾省主席陈诚,证明了共产党在台的秘密活动极为活跃。当陈诚带着这分极尽嘲弄国民党之能事的公开刊物面报蒋介石时,蒋介石顿时气得青筋暴露,大骂彭孟缉不中用,随即下令召集当时三大情治机关——保安司令部、保密局、调查局负责人及负责侦缉间谍的重要干部,于次日午后一点钟前往士林官邸开会。
由于我在军职上只是一名上校,因此,抵达官邸后,只能坐在大会客室的藤椅上静候会议的结果。
三点钟,陈诚、毛人凤、彭孟缉和季原溥(调查局长)从会议室走出来,每一个人都神色凝重,不发一语。无疑地,事态非常严重了。
车子穿梭在中山北路翠绿枫树的叶荫下,我和毛人凤一同坐在后座。我告诉毛人凤说,高雄组长黄昭明手下一名小组长林建魂,颇了解渗透的奥妙,前一次我到高雄的时候,他正准备渗透进入炼油厂的工会里面。林建魂曾说:「依我的判断,炼油厂工会是共产党一处重要的活动据点。」
「林建魂大概已经渗透进去了。」我说:「或许从他身上可以得到一点《光明报》的线索。」
毛人凤对我的工作一向并不细究枝节,因此并未质疑我南下高雄的必要性。「到会计室拿两千块,要南下,就快一点吧!」
那时候,台湾真的很穷,保密局是一个中央级的情报单位,但是当我前往提款时,竟然听到这么一句话:「这里只有八百元。」
结果,我只能提领五百元出差。
这一次南下,虽并未立即得到关于《光明报》的具体线索,可是却意外掌握到了台共高雄支部的重要线索。日后,高雄地区许多间谍案,大抵都是循这条线索抽丝剥茧一一破获的,在这些案子里头,林建魂帮了我很大的忙。
当我从高雄返回台北,我的同僚牛树坤、张西林知道我身上出差费尚未用完,因此起哄要我请客。我们在中华路一家北平饭馆点了几道好菜,结果却无缘享受这顿饭菜。
「你去高雄的时候,警备队抓到四名持有《光明报》的台大学生。」上菜前,牛树坤说。
「什么?结果呢?」
「四个都说报纸是在路上捡的,被傅斯年(时任台大校长)保回去了。」
「走吧!」我起身走向停在外面的吉普车。
「去哪?」
「去台大抓人,这案子一定破的。」http://club.pchome.net/thread_1_281_5757962___493543.html
作者谷正文
在台湾的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台湾军事情报局(前身为军统)的退役少将谷正文生前的回忆录摘编。谷正文年轻时就读北大,后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参加左翼学生运动,一度担任中共北平学生运动委员会的书记,后来又到林彪的八路军第115师担任政治宣传大队(类似文工团)的大队长,被国民党俘获后,转投军统,至1949年前夕担任军统保密局北平工作站特情组组长(上校),赴台后,转任军统保密局第二处特情组组长(上校),在毛人凤的指挥下,专责“反间谍”。 这篇回忆录,由谷口述,由几名专职文字整理人员记录、整理和润色后发表。
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,文章中的倾向很明显,不过,为保持文章原貌,仅对于部分文字按国内习惯做适当修改外,其余转载时一仍其就,对于喜欢看《潜伏》、《风声》等谍战小说、影视作品的人来说,这也算一份难得的历史素材。当然其中与本地不同的立场与倾向,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批判鉴别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五月的风,夹带着黄浦江的潮涩气味,吹进了上海的街巷。
上海变成一处荒凉的城墟,几乎所有商店都关了门。有办法的人,早在四月二十日解放军渡江之后,便纷纷渡海逃亡了;没办法的人,只能紧闭门户,躲在晦暗闷热的屋内,望向窗扉缝隙透射进来的微光。
五月十六日,毛人凤来找我谈话,他明白指出,解放军渡江迄今已近一个月了,上海苦撑了二十多日,近日内即将弃守。
蒋介石下野,毛人凤忽然成为他身边最宠信的人。当蒋介石由奉化亲抵上海指挥军队时,毛人凤更是时刻随侍在侧,非常忙碌。因此,他的谈话非常简短,并且有几分专断的味道。
「局势这样乱,我只能告诉你要撤,却不能妥善照顾你们的行动细节。」说着,毛人凤吩咐随从扛了好几个麻袋进来,里面装满全新的银圆券,大概有五、六十亿元。当时最没有价值的东西,就是这些每张面额高达五十万的银圆券,往往几个人吃一餐饭,就得用上一麻袋的钱。有时候,饭馆甚至只收金条,就算有再多的钱,也派不上用场。毛人凤当然也很清楚这种情形,他给我们银圆券,与其说是协助我们撤退,倒不如说那是一个上司忙碌中仍不忘关怀部属的一种表现。
他在离去前,语带玄机地交代我说:「如果你觉得银圆券没用处,就善用你们的枪弹吧!」
这一次,由我负责带领逃亡的人,包括年初从北平南下的九十余人、保密局上海稽察处干员及其家眷共两百余人,因此,我们需要一艘大船。但黄浦江面的船影变少了,而且都是些小船。
正当我与李汉一坐在江岸码头石栏上发愁之际,一艘现代化(在当时而言)的大型渔船从东面海口缓缓驶近。它在水面悠然行进,似乎并不理会上海的战事。当它靠得更近时,我清楚地看出船身上的几个英文字——洛杉矶号远洋渔船。原来,它是美国援华计画中所赠送的一艘设备新颖的渔船。不幸当它辛辛苦苦横越太平洋,初抵上海,就被我们看上了。
「真是一艘好船。」李汉一以赞赏的语气侧着脸对我说。
「是呀,这些好心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强盗横行……。」
当天晚上,我带领一百多名干员,每人携带卡宾、左轮各一把强行登上泊于深水码头边的洛杉矶号。出面交涉的美籍船长,是一名满脸落腮胡的棕发大汉,大约五十多岁,即使面对我们的武器和蛮横的态度,他仍洒脱地叼着烟斗,不卑不亢地与我们交涉。
「看你们行动起来很有纪律,绝对不是普通的强盗。」他说话时脸上总保持自在的笑容。
「你说得对,我们不是强盗,我们是国民党的情报人员,但是,今天晚上我们非常需要这艘船。」在当时,我的英语能力还不足以与美国人交谈,这些话只能由上海稽察处一名略通英语的干员代为转达。
「你们既然是国民党,这艘洛杉矶号就交给你们好了,只是,你们应该填写一张单据给我,好让我上了岸,能够找到你们的政府补办交接手续。」
「我来写。」说着,我拿出笔来,在船长交给我的一张英文表格上写着:兹因任务需要,接收美国援华渔船洛杉矶号一艘,国防部保密局北平站上校特勤组长谷正文,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二十一时于上海黄浦江深水码头。
于是,我们拥有了洛杉矶号和冰藏在冷冻库里的大螃蟹。
看见这一箱一箱的鲜肥美食,一名上海稽查处的干员不禁兴奋地叫着:「很久没有尝到海鲜的滋味了,这回,一定要吃个过瘾!」
「总不能老是吃螃蟹吧!」我说,然后派命这名上海老饕:「毛局长要我们在江上待命,因此,我们需要充分的粮食,找来半个月两百人分白米的这件任务就交给你来办。」
他听着,搔搔平短的头发,默默地下船去执行他的任务。当然,征取白米、食油和燃料,也只能依靠卡宾枪和左轮。
依照毛人凤的指示,我们把船暂泊在黄浦江心待命。这时,我看见刘金梅静**在装满银圆券的大麻袋上,表情十分机警。
「都逃难了,还像个守财奴的样子。」我走到他的跟前,故意调侃他。
「这里有几十亿银圆哩!」
「到了台湾,恐怕只是一堆废纸。」
刘金梅听了,若有所思,没有搭腔。
「来吧!」我说:「何不趁着这个机会,做一件潇洒的事。」
「什么事呢?」刘金梅不解地问。
我没有回答,径自将麻袋打开,拿出一叠银圆券,奋力将它掷向空中。银圆券散开后,一张一张地,在空中轻盈飘荡,然后洒落在江面上。
刘金梅会意地笑了,他也跟着我,把一叠一叠的银圆券掷向空中。这时,几名好事的组员也走过来帮忙,顷刻间,空中、水面都飘满了纸钞,那景致很壮观、很优美,但也弥漫着一股令人感伤的气氛。
五月二十一日,船上的电报终于收到毛人凤下达转进台湾的命令。
别了,上海,别了,中国。
我站在舷上,回望着逐渐渺远的上海市景和它的倒影。由于行船的速度远较飞机缓慢,容易使人深深沉陷在告别家园的复杂情绪之中。当出海的汽笛响起,许多人竟不禁默默地落下两行眼泪。
抵台首度掌握肃谍契机
第三天早上十点钟,洛杉矶号缓缓驶入基隆港。泊定后,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三艘小贩的舟子,像赛舟一般向我们争先划来。
「香蕉!」
「凤梨!」
这几个小贩头戴竹笠,吆喝起来劲道十足,在这次难民潮中,他们大概发了一点小财。
若是台湾又被攻陷,这一点小钱又有什么用?想着,脑海里不禁涌现那漂满五十亿银圆券的黄浦江面的景象,这时我笑了。到了三十八岁,我想,因感觉人生无常而微微一笑,算得上是一种正常的反应。
登岸后,走入紧临码头的基隆市区,我感觉已经很久很久不曾呼吸到这种毫无战火味道的空气了。我开着随船运来的一辆美制吉普车,以漫游的心情驶向台北,沿途,两面矮丘绵亘,路上车辆稀少,闷热的六月山风从挡风玻璃的大破洞吹袭在我身上(这辆吉普车是逃难前两天在上海街上找来的,挡风玻璃虽然被打破了一个大洞,但引擎性能还算良好),我这个北方人一时不能适应,除了头脑觉得昏昏沉沉之外,全身更是汗水淋漓。
不过夏天虽热,算一算,至今我也在台湾度过四十四个夏天了。
抵达台北火车站时,其他搭火车的组员、家眷已经在站前广场等候许久。我们在西门町共包租了中台、山叶两家旅社,才勉强挤下两百多人。
第一夜,由于闷热和拥挤,大部分的人都失眠了。
第二天早上,保密局台湾站站长林顶立出现在我的房门外。
「谷组长,久仰了。」他说:「我听白世维(原任北平市警局副局长,当时则担任高雄市警察局长)提起过,抓间谍属你最有办法。」然后,他又不着边际地胡乱寒暄起来,他的话很多,但大抵流于虚夸。
由于过盛的热情、交浅言深和言辞虚夸的态度,这一位将来在肃清间谍的工作上可能关系密切的新同僚,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当失败。
林顶立住在西门町成都路、康定路口,他的家看来活像一艘军舰。据说,这栋造型奇特的建筑,原是日据时代海军情报部官舍。至于林顶立如何成为这栋房子的主人,我并不清楚。
第二天,我依约抵达林顶立家中,一进门,客厅里已经满满一桌子酒菜等在那儿了。这个人讲话夸张,连桌上的酒菜也显得过于排场,不过才两个人(我和林顶立两人用餐),桌上却摆了十几道菜肴。
林顶立的肚子并不大,不过,他喝酒却很海量,看他面不改色地往肚子里灌酒,我真怀疑那么多酒精和水分,到底装在他身体的哪个部位?总之,开席不到三十分钟,他已经喝了三瓶特级清酒。
对于爱吹牛皮的人,酒精最能助兴,所以,此时林顶立的嘴巴。就像连珠炮一样,停不下来。这一顿饭,绕着生蚵与男人性能力的话题上吃了三个多钟头。最后,我觉得再这么瞎扯下去,恐怕到天亮也谈不出什么正经事,因此,我不得不在他眉飞色舞的时候,扫兴地把他的话题截断。
「台湾站目前有什么肃清间谍的计画没有?」
林顶立听我突然这么问,两只瞪大的眼睛好像触了电一般木木地凝视着我,许久,才恢复先前的灵活,然后,他以笃定的口吻说:「彭副司令(即彭孟缉,时任台湾保安司令部副司令)认为台湾没有共产党,我的看法和他一样。」
就这么一句话,便答得我心灰意冷,我顿时觉悟到,将来在台的肃谍任务,只能靠自己了。于是趁着林顶立打了一个哈欠,我赶紧抓住机会说:「感谢林站长的招待,我看你也累了,早点休息吧!」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告辞的情形,我想,以落荒而逃来形容那种狼狈样,一点也不夸张。
翌日起,林顶立便带着我,从基隆一路往南拜会到屏东。
高雄站站长黄昭明,他早期曾是毛泽东担任农民讲习所所长时代的学生。依我日后共事的经验,我觉得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组负责人如桃园的黄朝君、台中的林文凯来得干练一些。
我私底下曾大略分析过,黄昭明日后在协助我肃谍的任务上表现之所以较其他人出色,除了他本身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之外,他的人际关系和他的知人善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。
1949年7月,毛人凤随同蒋介石前往重庆视察,这是蒋介石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土地。一个星期后,他们冒着解放军猛烈的炮火,搭机飞返台北。
「西南也保不住了。」毛人凤返回台北第二天,到西宁北路特勤组办公室来找我,他一脸忧戚地说:「大好河山,如今只剩台湾一隅……。」
然后,他以国民党情报单位最高负责人的身分,约略分析国共情报斗争的胜负优劣,他说:「自戴先生(指戴笠)遇难之后,除了在北平一地破了几个大案之外,其他地方,对付共产党间谍,全都一筹莫展。你对付共产党最有经验,因而,台湾能否保得住,除了依赖海峡屏障外,肃谍的工作也很重要,你要负的责任很大。」
毛人凤如此抬举,使我不知如何搭腔。
不过,我认为,毛人凤的话,确有几分道理。依我初抵台湾时陪同林顶立拜会全省各组的经验看来,如果不能由我主导肃谍工作,光靠请客吃饭上酒家这种土方法,日后的肃谍工作终归还是要失败的。因此,听了毛人凤的勉励,我的脸上并未展露出他所预期的喜色。
「你对我的话有什么意见就直说,如果说得有道理,我会支持你。」
「毛局长的分析,大体上是很有道理。」我说:「可是,我恐怕负不了这个责任。」
「你不想负责任吗?难道气馁了?」
「不是不想,我是不会气馁的,只是,我不敢苟同局内大部分同僚的做事方法,正如以前在大陆上不敢苟同许多其他同僚的做事方法一样。」
「那么,你的意思呢?」
「如果,无法改变局内同僚的做事态度,肃谍工作恐怕就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,既然知道会失败,倒不如就此撒手,何必再做无谓的挣扎。」
「你原本并非是个消沉的人吧?」
「我不是消沉,只是接受现实。反过来说,其实要守住台湾,比守住大陆简单多了,如果你愿意支持我主导肃谍工作,我想我有把握抓到大部分间谍,并使那些没有抓到的间谍起不了作用。」
毛人凤若有所思地点头,然后淡淡地说:「我知道你的意思,我会考虑。」
十天后,毛人凤突然匆匆忙忙赶到我的办公室,那时,因为我到基隆河圆山中山桥下垂钓,并未交代行踪,以至让毛人凤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地等了一个多小时。当我于中午十二点多回到办公室时,毛人凤又急又气,劈头训斥我说:「再晚一个小时回来,就要被枪毙了。」
「怎么回事?」
「你去哪里?也不留个话,差点误事了。」
「什么事这样紧急呢?」
毛人凤说:「总裁(指:蒋介石,当时因仍未正式复行视事,故以国民党总裁头街称呼)非常震怒,找我们开会。」
「什么时候?」
「下午一点。」
原来,迁台之前,台湾岛内的肃谍工作主要由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彭孟缉负责,1949年初蒋介石曾召见彭孟缉,询问有关共产党间谍在台活动情形。
「共产党在台湾的活动不成气候。」彭孟缉笃定地说。
可是,到了七月中旬,有人把一份共产党的宣传刊物《光明报》呈交给台湾省主席陈诚,证明了共产党在台的秘密活动极为活跃。当陈诚带着这分极尽嘲弄国民党之能事的公开刊物面报蒋介石时,蒋介石顿时气得青筋暴露,大骂彭孟缉不中用,随即下令召集当时三大情治机关——保安司令部、保密局、调查局负责人及负责侦缉间谍的重要干部,于次日午后一点钟前往士林官邸开会。
由于我在军职上只是一名上校,因此,抵达官邸后,只能坐在大会客室的藤椅上静候会议的结果。
三点钟,陈诚、毛人凤、彭孟缉和季原溥(调查局长)从会议室走出来,每一个人都神色凝重,不发一语。无疑地,事态非常严重了。
车子穿梭在中山北路翠绿枫树的叶荫下,我和毛人凤一同坐在后座。我告诉毛人凤说,高雄组长黄昭明手下一名小组长林建魂,颇了解渗透的奥妙,前一次我到高雄的时候,他正准备渗透进入炼油厂的工会里面。林建魂曾说:「依我的判断,炼油厂工会是共产党一处重要的活动据点。」
「林建魂大概已经渗透进去了。」我说:「或许从他身上可以得到一点《光明报》的线索。」
毛人凤对我的工作一向并不细究枝节,因此并未质疑我南下高雄的必要性。「到会计室拿两千块,要南下,就快一点吧!」
那时候,台湾真的很穷,保密局是一个中央级的情报单位,但是当我前往提款时,竟然听到这么一句话:「这里只有八百元。」
结果,我只能提领五百元出差。
这一次南下,虽并未立即得到关于《光明报》的具体线索,可是却意外掌握到了台共高雄支部的重要线索。日后,高雄地区许多间谍案,大抵都是循这条线索抽丝剥茧一一破获的,在这些案子里头,林建魂帮了我很大的忙。
当我从高雄返回台北,我的同僚牛树坤、张西林知道我身上出差费尚未用完,因此起哄要我请客。我们在中华路一家北平饭馆点了几道好菜,结果却无缘享受这顿饭菜。
「你去高雄的时候,警备队抓到四名持有《光明报》的台大学生。」上菜前,牛树坤说。
「什么?结果呢?」
「四个都说报纸是在路上捡的,被傅斯年(时任台大校长)保回去了。」
「走吧!」我起身走向停在外面的吉普车。
「去哪?」
「去台大抓人,这案子一定破的。」